「疫後大未來」書摘與雜想 - 第四章 高等教育
疫情三級警戒在五月中到七月底,算是暫時結束這一回合。在這個時刻,盤點一下這件事情的短中長期影響,是一種從逆境中多少撈一點好處的正面思考(?) 從「疫情大未來」一書借鑒一下作者去年在美國的觀察、思考,雖然在美國疫情受影響的區域、人口、紓困預算規模(還有疫苗到貨量😛)都遠超過台灣,但在美國有過的潮流,大都會快或慢在台灣流行起來,還是蠻有參考價值的。 #大學的高學費問題因疫情而被放大 美國大學學費從1978年到2020年漲了14倍,相較之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漲幅為將近三倍。但課程本身的改善、更新並不多。 漲價的原因很少在課程本身的改善,高等教育產業以稀少性來支撐其價格,也就是控制錄取率來製造就讀菁英大學的尊榮感。常春藤的入學率是4~10%,但有資格入學的人數遠多於此。 因此,受疫情影響之後,有很多人可能因為經濟因素、安全考量而放棄申請大學,但頂尖大學因為有足夠多的備選人選仍然可以維持滿編。例如哈佛大學今年全線上課程卻仍然維持原本5萬鎂的學費。 但依序遞減下,原先較不具尊榮感的學校將遭遇衝擊。另一個打擊則是缺少國際學生這個"客源"。 高等教育高學費